媒体聚焦

【动静贵州】我们给月亮“拍”了张高清照

发布时间:2023-02-27

  电影《流浪地球2》中,炸毁月球的画面给不少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但是月球到底长什么样?“广寒宫”到底位于月球什么位置?经过中国科学家团队耗时十年的努力,一张1:250万比例的全月地质图首次呈现在世界眼前,日前,这张月球的“高清照片”入选了贵州2022年度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世界首幅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

  人类第一次登月的着陆点、嫦娥三号着陆点以及玉兔号月球车勘探过的“广寒宫”……在位于贵阳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刘建忠研究员转动手中的地质月球仪,很容易就找到这些在人类登月史上闪闪发光的标志性地点。

  这个类似地球仪的地质月球仪,就是根据世界首幅1:250万比例的月球全月地质图制作而成。刘建忠介绍,地质图是一个月球科学的基础资料,可以为未来的月球探测工程的实施提供一些基础的资料,对科学研究工程实施和科普教育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刘建忠研究员

  这幅地质图长6米、宽3米,图中包括了月球上的12341个撞击坑、81个撞击盆地、17种岩石类型以及14类构造等,综合表达了月球地质和演化信息。为了这张月球的“高清照片”,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欧阳自远院士和刘建忠研究员为首的中国科学家团队,奋斗了整整10年。

  时针拨回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的月球探测工程方兴未艾。2004年,我国也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此后,“嫦娥号”系列探测器的成功发射,让中国的月球探测工程取得了辉煌成果,获得了大量的月球数据和科研成果。但对于“嫦娥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来说,月球地质图编制上的明显滞后,始终是一大憾事。

  2012年,经欧阳自远院士提议,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作为牵头单位,率先对月球地质图的编制工作进行了科研立项。曾担任探月工程一期地面应用系统副总设计师、探月工程二期地面应用系统副总指挥的刘建忠从北京回到贵州,全力投入到月球图的绘制工作中。“绝不能说编制这一张图编完就结束了,只有把这张图让大家使用起来,使用者说好才是真的好了。” 刘建忠说。

  说起来是一张图,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偌大的月球几十亿年的发展演变精准浓缩到一张图上,复杂程度可想而知。比例尺怎么表达?地质演化历史如何表现?怎么能既科学地表达,又兼具艺术性,更能让受众接受?初期,项目组做了各方面的调研和阅读大量资料,刘建忠说,光是入库的资料文献都有一万多篇。

  月球地质图的编研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是智力密集型工作,也是劳动密集型工作。就岩石、构造、图式图例等方面,很多环节都需要人工完成。后来,在国家自然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先后加入。

  在内蒙古工业大学任教的籍进柱算是最早参与到项目里的一批人之一。2013年,作为刘建忠带的研究生,籍进柱加入到月球图的绘制工作中,一段时间,画坑、数坑,成了他每天不断重复的动作。“很多人看了我们图上只有这些撞击坑,说是不是你们只是看着这些影像把坑画出来就可以了?其实不是的。对我们画图工作者来说,涉及到很多的知识背景在里面。画坑的过程中,点击的量是非常大的,一个同事三天就把一个新鼠标画坏了,一天工作下来差不多有10个小时,甚至12个小时。”

  十年间,月球地质图每天都在不停地推翻、重建,再继续探索中前行。即便是看似最简单的地质分界线,也经过了不计其数的修改。但在刘建忠看来,所有的“苦”在他这里都有“乐”。“总的来说10年做下来能够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觉得那么苦,觉得还是乐在其中啊。”

  十年,3600多个日夜,经过不计其数的修改和打磨,全月地质图终于落下“最后一笔”。2021年10月,李廷栋院士、王成善院士、吴福元院士等专家齐聚北京西郊宾馆,对全月地质图进行成果评审。刘建忠:“专家组一致认为我们这张图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将近10年的努力,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心里还是挺激动的。”

  科技永无止境。现在,团队又在计划编制1∶100万比例的月球地质图,并着手构建数字月球云平台,希望以大数据驱动月球科学研究。这是否又是一个“十年征程”的开启?围绕月球进行了20多年研究的刘建忠说:“真正的到了月面进行勘探,宇航员进行活动,这些可能还需要更高比例尺的地质图来进行支撑,比如1:100万比例的,到时候可能已经也不能满足这个需求了,我们会一步一步地往前推进。”

 

  本篇文章来源于《动静贵州》(2023-02-24)|(作者 黄瑾 黄静 黄梓仓)

  原文链接:https://movement.gzstv.com/news/detail/H5KKDx/?st=rWPZvJjiZylJTEYjGy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