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动静新闻】嫦娥5号带回的月球土壤蕴藏了哪些秘密?天上的星星如何鉴别?中科院公众科学日带你走近科学

发布时间:2023-05-15

  “通过嫦娥5号带回的月壤,测得最年轻的月球玄武岩样品为20亿年左右,比之前国际研究结果年轻了8亿年。”

  5月13日是中国科学院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在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专场,副研究员杨晶正在向观众们进行科普讲座,并展示嫦娥5号带回来的月壤样品。

  “月壤样品是月球撞击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杨晶介绍,现场的月壤样品是嫦娥5号从月球上带回来的。“这也是我国探月工程带回的第一批月壤样品,共有1.731千克,虽然现场只有45毫克样品,但这些珍贵的样品有着巨大的科研意义。”

  正是从月壤出发,杨晶向大家讲述了月球的形成、演化过程和中国探月工程。“嫦娥5号探测器的着陆点远离于美国Apollo和苏联Luna探月工程的着陆点,也因此,这里的月壤样品帮助我国刷新了此前国际上对于月海玄武岩地质年龄的认识。”

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晶

  从一粒土中讲述科学,这次中科院地化所公众科学日设置的各项活动都让地质科学、月球科学等更加贴近生活。

  “不要小瞧陨石上的白色固体,这些富含钙铝的包裹体是太阳系中最古老的固体,直接记录了太阳系的形成。”活动现场,地化所博士后庞润连正在教观众们如何看懂陨石。

地化所博士后庞润连

  此次活动面向公众开放了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矿物岩石陈列馆和月球中心展示廊,让观众能够近距离观察到这些来自太空的星星,地化所的科技人员们也向参观者们科普了地球化学知识,介绍和讲解地化所科研成果。

  月球晚上最低温度能达到多少?活动现场,科技人员设计了科学小实验:一朵玫瑰花在液氮中遇冷,水分凝结成冰,玫瑰瞬间“绽放”。这个是实验模拟出冰冻的外太空中物相转变的奇妙过程。“液氮的温度在-196℃到-210℃左右,和太空舱外的温度相仿,通过实验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物体在外太空的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地化所博士后曾小家介绍道。

  另外,活动现场还开放了涂光炽先生纪念展室,涂光炽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家、地球科学家和我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奠基人。在展室内可以参观学习涂光炽先生生平事迹、学术成就、治学精神和爱国情怀,瞻仰老一辈科学家用科学筑造中国梦的精神与情怀。

中科院地化所科技与规划处副处长胡晓燕

  “科普对促进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是有非常巨大的意义。”中科院地化所科技与规划处副处长胡晓燕介绍,本次活动,中科院地化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球内部物质高温高压重点实验室、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中心以及生态环境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中心都参与到了科普中来。根据地化所1:250万全月地质图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产的科普产品月球仪也以小奖品的形式赠予到场部分观众。“我们有责任把科普工作开展好,希望在更多学生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胡晓燕说。

  来自全省各地的近700名学生参加了活动。

 

  本篇文章来源于《动静新闻》(2023-05-14)|(作者 刘粒粒 梁林杰)

  原文链接:https://movement.gzstv.com/news/detail/HVVBL8/?st=5wx5onoHNJESeQz7R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