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贵阳市观山湖区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实验室里,一台台精密仪器正解析着来自38万公里外的月壤奥秘。在这片属于星辰大海的科研阵地上,研究员李阳带领团队进行科学研究,破译行星密码。
从嫦娥五号月壤中的磁铁矿发现,到天问二号小行星探测的关键技术突破,这位科学家用一组组数据、一篇篇论文,将科研旗帜插上了行星科学的高地。
多年来,李阳带领团队钻研科学,探究太空的奥秘,一次次关于小行星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一项项关于太空的前沿技术被突破……
“铁是组成太阳系类地天体的重要主量元素,其价态是揭示行星氧化还原环境的关键依据,同时也是元素地球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我们针对这项‘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发了铁元素价态分析技术。”李阳介绍,这项技术精准测定了嫦娥五号月壤为不成熟型月壤,同时也首次获得了月壤中存在磁铁矿、蓝辉铜矿等矿物的直接证据,为嫦娥五号月壤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在嫦娥五号月壤中首次发现了撞击诱导成因的亚微米级磁铁矿,结束了半个世纪以来月球表面是否存在自生磁铁矿的争论。”李阳说,他们团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月球表面微尺度氧化还原作用的新理论,为月壤的形成和时空演化历史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也为月球表面宜居环境演变过程提供了新的研究证据。
针对天问二号工程探测目标,李阳及其团队系统分析编号为2016HO3的小行星的光变曲线数据,提出了小行星受太空风化与更新作用共同控制的全新演化模式。这为这颗小行星目标特性的厘定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天问二号探测载荷设计以及后续返回样品分析提供了重要参考。
李阳介绍,在探索苍穹科学奥秘的道路上,他和团队研发的多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李阳主导提出的“地外资源利用中的重力场效应问题”入选中国宇航学会2024年度十大科学问题,且排名第一。同时,李阳作为主要牵头人,为贵州大学行星科学专业的落地生根贡献了重要力量。
李阳参加学术会议,介绍月壤研究成果。
本篇文章来源于《贵州日报》(2025-05-19)
原文链接:http://szb.eyesnews.cn/pc/cont/202505/19/content_152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