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中国地质大学汪在聪教授访问地化所
发布时间:2018-07-04

应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汪在聪教授于627日访问地化所,作为“早期地球与行星科学论坛 ”邀请的专家,汪在聪教授作了题为“地球和火星核幔分异和晚期增生过程 ”的报告,刘耘研究员主持会议,地化所多名师生聆听了报告。 

报告中,汪在聪研究员介绍了行星增生成分和增生过程对研究地球和其他行星形成的意义,并指出亲铁亲铜元素是认识行星增生演化和物质成分的关键;然后对地球晚期增生与水的起源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根据元素的不同亲铁性质反映不同阶段的增生过程和地球地幔中高度亲铁元素 (PGE, Re, Au) 含量和比值,支持了更可能的后期薄层增生理论,并且发现薄层增生物质的成分与富含水的CM碳质球粒陨石类似,提出了地球成核后的最晚期增生是碳质球粒陨石提供了地球上大量的水;指出了经典的陨石成分模型不能解释地球中度挥发性元素组成,并给出了一些研究实例,指出了需要修正现有模型中的理论假设。最后简单介绍了火星中水和硫的问题,通过火星陨石亲铜元素系统的工作约束了火星幔的硫含量。在场师生受益匪浅,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与汪在聪研究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报告现场

 

汪在聪教授简介  

 

汪在聪,1985年出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学士学位;2010年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硕士学位;2014年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地球化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继续在柏林自由大学开展博士后工作(2014-2016年)。于2016年受聘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回国工作,2017年受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主要研究方向是建立准确分析亲铁亲铜元素含量和稳定同位素的方法,利用其地球化学和天体化学性质,研究地球及其它行星地幔岩浆过程、核幔分异、行星增生演化及增生物质成分和金属矿床成因。近期主要研究俯冲带金属和挥发性元素迁移演化以及胶东巨量金成矿的起源;负责Nu plasma 1700 MC-ICP-MS,正建立和开发CaFeCuZn等稳定同位素的应用。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NatureEPSLGCAGGRAM 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 矿床室 李雪芳/供稿)